卷 12, 编号 3 (2025)
- 年: 2025
- 文章: 12
- URL: https://bakhtiniada.ru/2313-8726/issue/view/23789
- DOI: https://doi.org/10.17816/aog.123
Reviews
延长女性生育期:现代方法与抗衰老治疗
摘要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以及推迟初次妊娠的趋势,促使人们寻找能够延长女性生育期并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本文为综述性文章,旨在分析构成卵巢老化基础的生理和分子过程,并探讨旨在改善卵巢储备和维持生育力的现有抗衰老策略。重点论述了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包括DNA修饰在内的表观遗传机制作用,以及多种创新性治疗方法。例如,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卵巢内注射、干细胞在卵巢组织再生中的应用、针对衰老细胞的清除性疗法,以及通过线粒体捐赠改善卵母细胞质量的前沿技术。文中还引用了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数据,证明上述策略在保持女性生育潜能方面的有效性,为不孕症治疗、生活质量改善及女性延迟生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文章同时探讨了现有方法的局限性及这一领域未来的动态发展方向。
268-277
动态血压监测在产科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摘要
在妊娠管理中,监测血压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血压可能因多种因素在昼夜间发生波动。为了合理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及确定妊娠管理策略,获取关于血压变化的客观数据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汇总文献资料,探讨动态血压监测在产科实践中的应用。本综述基于对PubMed, Web of Science, Scopus, Google Scholar和RSC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的选择性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孕妇中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可获得血压变化的准确可靠数据,有助于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和进展,避免不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同时,仍需进一步开展科研与实践工作,包括产科领域动态血压监测的经济可行性评估、妊娠期高血压的预防性治疗策略制定,以及开发对患者而言尽可能方便使用的监测设备。
278-284
ROR1跨膜受体作为子宫内膜癌治疗靶点
摘要
子宫内膜癌仍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诊断和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该病的侵袭性亚型仍表现出较高的转移率、复发率及较低的总生存率,这凸显了探索新型治疗靶点的必要性。其中一种具有前景的分子靶点是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1(receptor tyrosine kinase-like orphan receptor 1 (ROR1),该受体通常仅在胚胎组织中表达,但在多种癌症中(包括子宫内膜癌)被重新激活。
ROR1参与PI3K/Akt/mTOR, MAPK, Wnt/β-catenin等关键信号通路的激活,调控细胞增殖、凋亡、侵袭以及上皮–间质转化。ROR1的高表达与不良的临床病理特征相关,包括较高的肿瘤分级、晚期FIGO分期以及总生存率下降。此外,ROR1通过激活Bcl-2家族的抗凋亡蛋白并维持炎性微环境信号,有助于化疗耐药性的形成。
本文详细探讨了ROR1的分子作用机制、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与进展中的作用,以及其作为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潜力。同时介绍了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抗体偶联药物如Zilovertamab vedotin的应用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前景。鉴于ROR1在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对其进行抑制可能成为克服耐受性、改善侵袭性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基础。
285-294
肥胖女性中PAI-1 (F2, F5, FGB) 基因多态性的流行情况: 对妊娠过程的影响
摘要
在孕妇中,肥胖与携带血栓倾向相关基因多态性(PAI-1、F5、F2、FGB)共同存在时,会显著增加产科并发症的风险。肥胖相关的代谢紊乱(高胰岛素血症、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可增强上述基因的表达,导致明显的止血系统功能障碍,包括高凝状态、纤溶功能减退以及胎盘形成障碍。这些异常临床表现为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妊娠期糖尿病和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增加。 不同基因多态性(尤其是F2和FGB)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并且高度依赖于患者的种族背景及其与其他遗传变异的组合。例如,PAI-1 4G/5G在某些人群中与风险密切相关,而F5 Leiden单独存在时,在未合并PAI-1突变或肥胖的情况下,很少与胎盘相关并发症相关联。应对这一问题需采取个体化策略。抗凝治疗(如低分子肝素)主要在合并高血栓风险时有效,但改善胎盘功能还需额外控制代谢紊乱(如减重及胰岛素抵抗的矫正)。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制定考虑种族特异性、组合型基因谱及生物标志物动态变化的干预算法。
295-305
Original study articles
已知标志物新参数在早期预测子痫前期病情加重中的作用
摘要
论证:子痫前期是一种多系统并发症,影响约2–8%的孕妇,是孕产妇发病率和围产期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的:评估sFlt-1、PlGF及sFlt-1/PlGF比值在预测子痫前期两周内病情加重方面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本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64例单胎妊娠孕妇,因收缩压≥140 mmHg和/或蛋白尿于孕22–38周期间收入S.S. Yudin City Clinical Hospital(莫斯科)。入院时采集静脉血检测sFlt-1、 PlGF浓度及sFlt-1/PlGF比值。根据妊娠结局,患者分为两组:第I组—30例(54.5%)子痫前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孕妇或胎儿状况恶化,需提前终止妊娠;第II组—25例(45.5%)子痫前期患者,在依照临床指南进行治疗的背景下病情保持稳定,妊娠得以延至足月。第I组根据分娩时间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组:Ia亚组为在两周内分娩的女性,Ib亚组为在两周后分娩的女性。
结果:在分析结果中,sFlt-1水平和sFlt-1/PlGF比值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11,分别对应);然而在评估PlGF水平时,未发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76)。提示存在高风险并需提前分娩的子痫前期,其sFlt-1和sFlt-1/PlGF比值阈值分别为30,297 pg/mL和3030。在研究的下一阶段,确定了这些指标的阈值,用于预测子痫前期在两周内加重:sFlt-1为23,497.0 pg/mL,sFlt-1/PlGF比值为977.7。
结论:本研究确定了在出现非特异性症状的孕妇中,提示高风险子痫前期的sFlt-1和sFlt-1/PlGF比值阈值。 此外,还确定了预测在两周内子痫前期加重并需分娩的相应阈值。
306-316
放射性诱导阴道狭窄女性治疗前后性功能的比较研究
摘要
论证:放射性诱导阴道狭窄是根治性盆腔手术及放化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女性性功能造成持续性负面影响,因此亟需解决为患者提供帮助的问题。
目的: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问卷,评估放射性诱导阴道狭窄患者在个体化治疗前后的性满意度。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5名女性,其中10例为放射性诱导阴道狭窄患者,接受透明质酸联合扩张疗法(第1组);5例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行Martius–Symmonds皮肤–肌肉–脂肪瓣阴道重建术(第2组);另有10例女性构成对照组(第3组)。
结果:评估了“女性性功能指数”的六个领域:性欲、性唤起、润滑、性高潮、性生活满意度及性交疼痛。治疗前,第1组和第2组的总评分低于对照组,同时性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对应于较低水平的指标。治疗后,第1组所有指标均有提高,其中“性唤起”(5.13±0.29)和“性生活满意度”(4.52±0.41)得分最高,其次依次为性高潮(5.00±0.43)、性欲(4.80±0.45)、润滑(4.80±0.32)及性交疼痛(4.20±0.39)。第2组治疗后,性生活满意度指标最高3.92±0.65,性高潮得分为3.84±0.44。其他领域的得分依次为:润滑3.48±0.68、性欲3.48±0.97、性唤起3.48±1.01和性交疼痛3.04±1.30。
结论:研究结果可作为进一步探索放射性诱导阴道狭窄治疗方法的推动力,并进而改善女性性生活质量。
317-325
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息肉切除中铥激光的应用
摘要
论证: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在育龄期女性中的患病率为10%–24%,常导致不孕及月经紊乱。双极电切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伴随明显疼痛和较长恢复期。铥激光作为一种更高效且疼痛更轻的方法,被认为是前景广阔的方向,并已在现代泌尿外科得到成功应用。
目的:评估铥激光在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息肉切除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每组各23例),比较了两种息肉切除方法:铥激光和双极电切术。考虑了手术时间、疼痛程度、月经恢复时间、复发率及可接受性等指标。
结果:结果显示,铥激光能够实现更短的手术时间(10.04±0.97 分钟 vs 13.86±1.2 分钟)、更轻的疼痛反应、更快的月经功能恢复(28.6±2.9 天 vs 34.65±3.06 天),以及更低的复发率(8.69% vs 17.39%)。术后1个月患者对铥激光治疗的可接受性更高(99.39% vs 92.39%)。
结论:结果表明,铥激光在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中具有优势,同时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研究以评估其长期效果。
326-334
波形环切术与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的疗效
摘要
论证:目前,尽管用于治疗HSIL的切除方法较多,但残余病变和复发率仍然较高,达到30–50%,与所选方法无关。此外,术后仍有多达30%的女性持续感染人乳头瘤病毒。因此, 选择一种在HSIL切除中最优的方法,以减少残余病变、复发及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仍具有现实意义。
目的:评估波形环切术(C-LETZ)与传统宫颈锥切术在HSIL中的疗效。
材料与方法:2021—2023年间,在V.I. Krasnopolsky Moscow Reg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对66例经组织学确诊为HSIL的患者进行了检查、治疗和随访。分别接受传统宫颈锥切术(n=32,第1组)和C-LETZ波形环切术(n=34,第2组)。
结果:与C-LETZ组相比,传统锥切组宫颈内口切缘阳性发生率更高(р<0.001)。在锥体顶端,传统锥切组更常见宫颈内口腺隐窝受累(р=0.03),且宫颈管刮出物中HSIL检出率更高(р=0.01)。第1组中有8%的患者仅在宫颈管刮出物中检出上皮内病变,而切除组织中未见病变;第2组为0%。在1年内随访中,第1组残余病变发生率为6%(2/32),1至2年为12%(4/32)。2年后在女性中复发率为18%(6/32)。第2组在随访不足1年的时间内检出的残余病变率为3%(1/34),在1年至2年期间为6%(2/34)。在随访超过2年后,第2组的复发率比第1组低3倍,为6%女性(2/34);p=0.01。
结论:C-LETZ波形环切术由于其波形结构可更深层次切除宫颈管组织,从而增加宫颈管切除体积,有效使宫颈内口切缘阳性率和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率降低2倍,腺隐窝残余病变率降低1.5倍,相较于传统锥切术。因此,C-LETZ能够更深层次切除宫颈管组织,从而降低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残余病变及疾病复发的风险。
335-342
自发性流产后女性脂质过氧化与抗氧化系统状态的特点
摘要
论证:自发性流产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炎症性并发症,其可能与氧化应激和抗氧化系统功能不足相关,而后者是包括妇科疾病在内的多种病理发展中的通用机制。
目的:在进行预防性抗炎治疗的背景下,研究女性在第一孕期自发性流产后的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防御系统状态。
材料与方法:共纳入146名生育年龄女性(26.8±2.8岁)并分为三组。第1组(n=48)接受综合预防治疗,包括抗菌药物(甲硝唑 ± 阿奇霉素)和物理治疗(小骨盆区磁红外光激光疗法);第2组(n=45)仅接受物理治疗;第3组(n=53)仅接受抗菌治疗。阴道微生态分析显示存在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所有患者以及30名健康女性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检测脂质过氧化指标(丙二醛和共轭二烯)以及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指标(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结果:与健康女性相比,自发性流产后患者丙二醛水平升高1.3倍、共轭二烯升高1.2倍 (p <0.05),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1.4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1.25倍(p <0.05)。联合抗菌和物理治疗的效果最佳(未观察到并发症)。单用物理治疗时,慢性输卵管卵巢炎复发率为4.4%;单用抗菌治疗时为5.3%(p >0.05)。
结论:自发性流产后,在联合抗菌药物与磁红外光激光治疗的综合方案下,抗氧化系统的恢复速度更快。实施该疗法能显著降低炎症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343-351
Clinical case reports
妊娠合并峡部宫颈机能不全及胎儿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病例
摘要
呈现一例妊娠期合并峡部宫颈机能不全的临床病例,该患者因习惯性流产在孕前接受了腹腔镜宫颈环扎术。患者病史中有4次妊娠不良结局。鉴于其不良产科病史,向患者提出了通过腹腔镜方式矫正峡部宫颈机能不全的方案。孕早期过程顺利,无并发症。孕中期超声筛查发现胎儿右侧脑室内出血迹象。PCR-RT检测宫颈管分泌物检出细小病毒B19。为评估妊娠继续可能性,组织多学科会诊,决定延长妊娠,并通过超声及多普勒检查进行动态监测。根据胎儿情况,决定将患者转诊至联邦医疗机构进行分娩,以便接受专业的高水平医疗救助。在分娩前的超声和多普勒检查中,未见脑室内出血的负向进展。患者于孕38周+6天在St. Petersburg State Pediatric Medical University围产中心通过剖宫产分娩。
352-359
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妊娠:诊断与治疗策略选择的难点
摘要
一位再次妊娠的女性在足月妊娠期间因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及持续三个月的干咳被送入产科住院治疗。体格检查显示其存在严重呼吸衰竭的体征。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提示存在一个200×150毫米的占位性病变,压迫纵隔器官,并在左下肺叶发现浸润性病变。鉴于孕妇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且存在极高的死亡风险,决定实施紧急分娩,并同时行占位性病变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患者接受了R-CHOP方案的免疫化疗,肿块体积、周围水肿以及对邻近器官的压迫程度均明显减轻。妊娠期间最安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成像。然而应当注意的是,在母体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在妊娠任何阶段均不存在对各类检查方法,包括放射学检查的绝对禁忌。现代扫描方案和防护措施有助于将围产期风险降至最低。
360-369
腹部妊娠伴第三孕期活产一例
摘要
腹部妊娠是一种罕见的异位妊娠类型,占所有妊娠的0.1%。由于诊断困难及缺乏统一的处理策略,该病症通常与不良结局相关。本文报道了一例腹部妊娠伴第三孕期活产的临床病例。患者自妊娠早期起即在产科门诊建档管理。按规定时间进行了产前筛查性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发育异常(双角子宫)以及前置胎盘表现。根据妊娠管理流程,从第33周起孕妇被转入三级产科住院观察。入院第7天,患者主诉上腹部阵发性钝痛并伴有恶心。经影像学与临床-实验室检查后,补充诊断为慢性胰腺炎不完全缓解期。随后患者被转入综合性地区临床医院。次日复查产科超声显示羊水指数降至0 mm。考虑到绝对性羊水过少、完全性前置胎盘及胎盘植入,遂紧急行剖宫产术。术中确诊为腹部妊娠。娩出一名活产早产女婴。
370-376





